自主研发打造高铁名片

本报记者刘以晴

比照实验数据,调整方案细节,张国芹正在办公室里设计图纸。今年40岁的张国芹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的工程师,也是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的电气设计主管。

层峦叠嶂,石峭弯多,京张高铁线路条件复杂,车辆一旦发生故障,会直接影响整个线路的运营。对此,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创造性地配置了具有双向充电功能的动力电池系统,可在车辆无高压供电的情况下,根据当前电量及车辆位置,提示司机前行、倒退,在任何区间都可以应急走行至就近车站。

然而,单这一项的自主研发就是不小的挑战,曾几次出现可能导致整个方案失败的问题。张国芹和同事精密计算、实地测试、反复试验,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最终设计团队交出答卷,在复兴号的基础上,创新研制了19大项70余项智能化子功能,开创了中国高速动车组智能型1.0版。

近年来,中车长客研发团队接续奋斗,勇攀高峰。挺进自主研发无人区,副总工程师常振臣带领团队从上万行代码中揪问题,中国标准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实现自主掌控;攻克动车组装配接线难题,高级技师胡俊祥在筷子头大小的操作面积里,精密焊接7处点位……

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一张靓丽的名片。张国芹说,为掌控技术话语权,中车长客设有首席技术专家、资深技术专家等人才发展通道,为有作为的年轻人提供破格评聘高级职称的机会。在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设计团队中,90%以上都是35岁以下的设计师。为了做好“传帮带”,中车长客鼓励高技能领军人才组建操作师工作站,累计解决技术难题余项,培训人员数万人次。

科技助力守护黑土粮仓

本报记者祝大伟

吉林省梨树县高家村,一块多亩的试验田,在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青魁的心里是块宝地。

“当年,这是块没人愿意种的低产田。”杨青魁带领合作社尝试在这块地上采用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的新技术,曾经露黄土、板结的土壤,如今随便一抠就能发现不少蚯蚓。这项新技术后来有了响亮的名称——“梨树模式”,这块试验田则成了国内时间最长的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

“科技助力,我们连续4年实现亩产超吨。”去年秋收,看到亩产.94公斤的结果,杨青魁感叹道。

“梨树模式”防风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节本增效,已成为越来越多当地农民的共识。

今年,吉林省优化提升该模式,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万亩,适宜区域全面实施。

近年来,通过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吉林省探索建立了多种黑土地保护模式。在吉林西部的松原市长岭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岭实验站建设了亩示范田,正在示范成熟的覆沙造旱田、埋秸改良及利用重度盐碱地等技术。

去年吉林省与中科院签订协议,全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建设3个万亩级、30个千亩级示范基地和一批示范点。目前全省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3.5万台,示范推广秸秆碎混还田近50万亩,相当于过去3年的总和;秸秆深翻还田近万亩,比上年增加30%以上;采用米豆轮作技术万亩、盐碱耕地治理模式30万亩以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护好黑土地,意义重大。”杨青魁说。

新区提速培育创新沃土

本报记者孟海鹰

4月30日,随着黄海东海海域“一箭五星”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卫星新增5星;短短5天之后,又添8星。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54颗,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在长春新区,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的发展非常具有代表性。它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依托“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卫星、无人机研发与生产,到提供遥感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并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目前,“吉林一号”卫星带动全省光学制造、精密加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相关配套企业已近家。长光卫星也成为吉林省首家“独角兽”企业。

在长春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一批像长光卫星一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不断成长、壮大,打通上下游,串起产业链,以高质量发展发挥带动辐射作用。据介绍,年,以长春新区为主体的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目前新区已建立起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年,长春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成立的第十七个国家级新区。近年来,长春新区把创新作为集约化、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一招,不断完善政产学孵金协同创新模式,奋发昂扬地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先后获批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春新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户,“专精特新”企业户,GDP年均增长7.6%,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9.5%,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19.7%。

稻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刘以晴

7月盛夏,步行穿过小腿高的秧苗,见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的种粮大户林钟奎时,他正忙着用新买的无人机为水稻增肥。“现在一块稻田,能挣两份钱!”63岁的林钟奎笑着说。

然而在过去,家家户户几垧地,规模小、粗放种植,有好米但卖不上好价钱。近些年,光东村村两委带领乡亲们改变种稻方式,土地肥了、用上了农机,产量规模上来了。“今年种的是新品种,米胖肉厚,昨天刚签了笔两万斤的订单。”林钟奎顺势指了指不远处,田间停着一列红色小火车,“你看,那是挣的第二份钱。”

光东村距长白山不过90公里,发展旅游区位优势明显。东北冬季寒冷,旅游淡旺季分明。“都在搞乡村旅游,咱村又特别在哪?”年,光东村归心民宿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丽娜返乡创业。她瞄准当地稻田优势,陆续与村里的种粮大户合作,在不影响种植的前提下,创新推出稻田画、种稻体验等旅游项目。“年底按比例给村集体分成,有不忙的村民也可以过来帮工。”杨丽娜介绍。截至目前,合作社带动多户村民增收超万元。

年,杨丽娜尝试通过线上商城售卖村民的大米。“销路宽了,游客的消费链条也得到延长。”紧接着,光东村又陆续推出水上人家、水稻公园、村史馆等项目。去年一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人均纯收入超1.6万元,村集体收入近40万元。

临近傍晚,林钟奎从田里回家,一家人边吃饭边讨论起房子的装修计划,“钱袋子鼓了,买点好家具,咱也改善下居住条件。”

改善生态建好国家公园

本报记者郑智文

一场大雨刚过,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一片密林深处,松软的泥土上,东北虎脚印清晰可见。“看这脚印,一只东北虎应该刚离开。”雨后巡护,吉林省珲春市林业局巡护队队长李冬伟和队员们常常能有新收获。

东北虎的生存状态,是衡量当地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野生东北虎在吉林东部频频出现,标志着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开展体制试点。年,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面积约1.41万平方公里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最新数据显示,公园内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已由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分别上升至50只、60只。“试点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利民介绍,目前公园范围内超过50%的区域有虎豹种群稳定活动。

为了加强国家公园建设,吉林省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强化日常巡护监测,依法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为东北虎豹自由栖息提供保障。“年,吉林省规划建设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高速铁路,一旦按原规划建成,将穿越野生东北虎豹栖息和迁徙热点区域。”冯利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向吉林省提出建议,最终经济利益为生态让路、为虎豹保护让路,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取消,高铁改道。

林草葱郁,生机盎然。今年是李冬伟从事巡护工作的第十年,他感慨道:“这十年间,林子越来越密,动物越来越多,虎豹也回来了,希望这里能真正成为它们的乐园。”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