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未至的林下田园,赤松茸争先从土壤中“探出头儿”。“抬手一拨、右手一握,左手一按,轻轻一旋……”正在林下采摘的“工人”们动作一气呵成,汗水流淌也挡不住嘴角洋溢出的收获喜悦。

在梨树县孤家子镇马家窑村,这样幸福的场景,自赤松茸成功“落地扎根”后,便已成为常态了。“种植松茸周期短,收入也可观,除了合作社的分红,基地还教我技术,让我在这长期工作,额外又多了一份收入,好日子真的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启抱着满满一箱摘好的赤松茸高兴地说。

小小“扶贫菇”,拓宽致富路。截至目前,马家窑村赤松茸种植基地,带动全村49户,99人脱贫增收,年年底,贫困户得到扶贫产业分红元,通过产业助农,助农自助,实现就近就业增收,切实提高了贫困户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您有一笔新的订单,请注意查收!”“这份是发往沈阳的,这个是一等品的赤松茸,没问题,可以打包。”赤松茸基地的小房子旁,线上的“订单”接连不断,发货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选品、称重、打包、装车,经过严格把关,小小的“扶贫菇”坐上“快递车”发往各地,供人品尝。

据了解,赤松茸是我国在年初由欧美引进的高品质珍稀菌株。近两年在南方省份开始种植,对于东北地区认知度不高。目前全国种植面积不足2万亩,东北地区黑龙江有少量试种,总面积不到1千亩。吉林省种植不到亩。马家窑村赤松茸种植基地是目前四平地区唯一产地。

赤松茸不光在其自身的营养价值,更创建了“水稻-秸秆-赤松茸”生态循环产业链。据孤家子镇党委副书记于海波介绍,发展赤松茸产业1亩地可以消化15亩地的秸秆,不仅可以消化本地秸秆更有利于梨树模式的推进。种植后的菌包废料再利用作为种植水稻优质菌肥,不仅实现资源高效循环的生态价值,更提升了稻米的品质。种植赤松茸的原材料都是来自孤家子镇附近村子的稻草、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经过发酵后按一定比例,不同原料一起搅拌后,再植入菌种。按照“水稻-秸秆-赤松茸”生态循环种植模式,扶贫产业得以增收的同时也达到了生态环境共治。

小小赤松茸,现已成为梨树县孤家子镇的产业扶贫“名片”。下一步,梨树县孤家子镇党委政府将多措并举,大力支持赤松茸产业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松茸知名度。采用“经验共享”模式,把成功的经验向全村及全镇周边推广,拓宽产业覆盖面,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力夯实产业脱贫成果。

作者:李金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