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形成1厘米,10年流失1厘米。这组触目惊心的对比数据,足以说明黑土地的珍贵。

东北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虽然土壤肥沃,但从使用和流失情况来看,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而在众多保护措施当中,“梨树模式”分外引人注目。

9月25日,年全国科普日暨吉林省第十八届科普周——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基层行活动走进梨树县,吉林省委宣传部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处、吉林省科协科普部负责人及96名来自梨树县各乡镇、街道的相关工作负责人和种植大户,共同参加到这项活动中。

本次活动是今年科普周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助力乡村振兴,践行科技为民”主题,面向基层,组织开展多阵地、多战线、广覆盖、齐参与的线上线下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其特点是主场活动“线下线上”齐发力。其中,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基层行活动,由吉林省科协领导率领50余位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成员,组成15支服务分队,深入乡村开展技能培训、科技推广、科普讲座、医疗健康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指导等活动,将资源力量下沉到基层,让基层活动成为“主场”,让科技志愿服务唱“主角”,把一个省级主场变成若干基层主场,让基层群众从活动中真正得实惠、见实效。

由吉林省科协带队,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研究员王贵满,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崔英,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正高级工程师张志刚组成的专家服务团,就是15支服务分队中的一支。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崔英

在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四楼会议室,学习“梨树模式”的培训班首先开讲。崔英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技术”的科技讲座。她从由来、内涵、特点、研发历程、作用和效果等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田间主要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崔英继续讲着,“‘梨树模式’是一整套包括收获与秸秆覆盖、土壤疏松、播种施肥、防除病虫草害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用耳听,用眼看。听完讲座,学员们又纷纷来到实验站一楼的中国黑土地博物馆,一睹黑土地的伟大和“梨树模式”的神奇。

目前,这座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大型的中国黑土地博物馆,陈列体系由黑土地的形成、开垦、利用、退化、保护与行动六部分构成。

学员们在博物馆中了解到:黑土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之一,具有土质疏松、潜在肥力高的特点;而东北黑土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和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然而,长期大规模的开发和过度利用,造成了黑土层流失、土壤退化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促进东北地区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全方位地开展黑土地保护和培育行动。

“梨树模式”应运而生。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研究员王

走出博物馆,王贵满向记者介绍了“梨树模式”的优点:“‘梨树模式’是长期科研加实践所得出的宝贵方法。通俗点解释,就是用秸秆给土壤盖上了一层被子,起到了保护土壤,避免了土壤被风蚀和水蚀;秸秆腐烂了之后,还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同时,还能保持土壤里的水分,减少不必要的水分蒸发,也能有效地保存冬天的雨雪;这些都有利于农业增产。”

除保证增产之外,“梨树模式”还起到了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可以有效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利于水土保持,减少焚烧秸秆所带来的空气污染等。

变废为宝,取之于大地、还之于大地,“梨树模式”是一项方便简单、节本增收的好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沃野,也要有先进的农机,这样才能更加喜迎大丰收。学习了理论知识,学员们又来到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实际生活中,可触、可感地探秘现代农机。

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正高级工

张志刚担任了“讲解员”,为大家现场讲授农机的特点:“现在的农机马力更大了、作业效率更高、智能功能也更强大了。比如用农机播种和撒化肥,如果种子和化肥没有下到地里,农机就会智能报警,这不仅更利于耕种,而且也能让农机手更方便地掌握操作技术。还有深松整地机,现在可以通过GPS远程电子监测设备,可以对它的作业质量和效率有一个了解和记录。”

听完张志刚的讲解,不禁令人感叹,以前种地靠的是人力和畜力,现在大机械化种地,不仅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大大地增加了农活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果然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最后,大家又来到了大球盖菇的种植地,听专家讲解了大球盖菇的种植方法及相关扶持政策。同样是运用“梨树模式”,用秸秆做基料,在玉米地利用宽窄行的休闲行种植大球盖菇,每平方米可生产菇10斤以上。不仅产量高,且品相好,又是一个农民适合创收的好项目。

沈洋镇科协秘书许朝东

沈洋镇科协秘书许朝东是学员中的一位,这次的学习让他感触很深:“通过老师的讲座以及现场的观摩学习,让我更加了解了我们的‘梨树模式’,我很自豪。回家后,我也要尽我所能,宣传好‘梨树模式’,希望可以将它引进千家万户,既保护了咱的黑土地,也能增加我们的收入。”

用科技的力量,为土壤注入“肥力”;用科学的方法,护住一亩良田。人从土壤中汲取营养,钻研技术;再将成果用之于大地,开启一个新的循环。或许,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根动人的“生态链条”。

是啊,保护一抔土,最好的时间永远是现在。

记者:杨雪妍

摄影:张熙

原创内容,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