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曾仰琳

编辑1

过去十年,吉林、福建、陕西三地银行业保险业发展有何亮点?

8月11日,银保监会举行了“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吉林、福建、陕西三地银保监局局长,围绕当地发展特色介绍了各地十年来银行业保险业发展情况。

吉林:地方特色产品保险已覆盖人参等40个品类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银保监局如何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实现“三农”的全面发展?吉林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春武从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是强化政治责任,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联合有关方面出台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等政策措施,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9.4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5.4万户;面向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出扶贫产业收入保险,保费全部由财政负担,为19.1万户次贫困户提供保险保障金额27.1亿元,赔付1.1亿元,助力吉林省在年底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随后,吉林银保监局按照相关部署指导机构巩固扶贫成果,脱贫不脱政策,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支持脱贫人口通过发展生产增收致富。截至今年6月末,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较年初增长2.8%。

二是强化金融供给,优先支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大金融对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种业振兴、黑土地保护等支持力度,助力端牢“中国饭碗”。组织开展“备春耕资金服务攻坚战”,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农资生产供应和购置;聚焦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机构与科研院所、种业基地、企业加强对接,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向产粮大县倾斜信贷资源,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白城、松原等地区盐碱地改造。截至今年6月末,支持种业振兴、黑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等贷款余额合计.亿元;政策性和大型银行支持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贷款余额.6亿元。

三是强化政策引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吉林银保监局制定出台多份政策文件,推动机构倾斜资源,主动对接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负担,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6月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9.21%。

四是强化资源整合,打造服务“三农”特色品牌。在产粮大县梨树县试点“4+N”银保联动,以保单、粮食收储订单为主要增信手段,有效解决抵押担保难题。在白山、通化等地创新开办动产抵押专项贷款,助力打造长白山黑木耳、吉林梅花鹿等“吉字号”品牌。联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出台《吉林省推进畜禽活体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助力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大力支持吉林省优势特色养殖业发展。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肉牛贷款余额.7亿元,提供保险保障亿元,保额由年的每头元、元、元统一提高至目前的1元。

五是强化探索实践,协同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吉林省是全国首批开展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六个试点省份之一。近年来,吉林银保监局会同相关方面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发展,不断满足农业产业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解决“三农”发展“后顾之忧”。

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保险费率同比下降了12%至28%;6种作物种植成本保险和玉米、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的相对免赔率由0%统一降至25%;玉米、水稻保额由年的每亩元、元提高至目前完全成本保险的元、元;完全成本保险实施范围扩展至全部产粮大县;地方特色产品保险已覆盖食用菌、人参、杂粮杂豆等40个特色品类。

从总体来看,徐春武指出,十年来,吉林省银行业各项贷款增长1.8倍,总量接近2.6万亿元;各项存款增长1.5倍,总量超过万亿元;保险业原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保障金额年均增长2%,保险深度由2.7%上升至5.2%,保险密度由元每人上升至元每人,实现了金融对经济社会民生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滴灌。

面对上半年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徐春武介绍,吉林银保监局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强化窗口指导,发出行业倡议,持续加大金融对疫情防控支持力度,做到应贷尽贷快贷、应赔尽赔快赔。本轮疫情以来,通过线上“无接触方式”办理银行贷款71万笔、亿元,线上办理企业和个人保险理赔26.万笔、理赔金额14亿元,有效保障了广大企业、居民等基本金融需求。引领银行机构主动向医疗卫生防疫、“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等民生领域发放贷款47.2亿元;推动保险机构将意外、疾病等保险责任扩展至新冠肺炎,提供保险保障亿元、惠及万人次,为疫情防控和重点民生物资保供稳价领域提供保险保障亿元。

徐春武进一步表示,本轮疫情以来,吉林银保监局引导全省银行保险机构主动对接各类企业4.6万户次,累计投放贷款亿元,为企业支付保险理赔1亿元。累计对亿元贷款本金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0.6亿元。上半年,全省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等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1%、18.1%、14.8%,普惠型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较年初下降0.7个百分点。

福建:打造全国性沙县小吃数智化平台

“近年来,福建局深入贯彻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将进城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新市民群体作为普惠金融重点支持对象,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助力新市民全面融入城市。”福建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丛林表示。

丛林进一步介绍,福建银保监局出台金融服务新市民综合行动方案,引导银行保险机构针对“难点”“堵点”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创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探索输入地、输出地跨空间协同,破解抵质押品和信用不足难题。新市民群体存在共性特点,即可抵押资产在输出地,而贷款需求在输入地,面临抵押物空间错配、信用不足的困境。

对此,福建银保监局从输入地和输出地双向发力,创新探索“城乡联合贷”,以输入地机构为主办行,输出地机构为协办行,主办行牵头开展贷前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协办行协助办理背景调查、抵质押登记和风险处置,主办行与协办行分工协作、分享收益、分担风险。辖区部分机构已落地实践这一模式,比如,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的“新市民贷”已累计授信8.1亿元。

二是依托供应链服务产业集群,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福建新市民群体总量大、布局散,但在输入地又呈现一定产业聚集性,如三明“沙县小吃经营群体”、福州永泰“建筑产业工人群体”等。

对此,福建银保监局推动银行机构与输出地政府合作,选择产业链条清晰的行业,搭建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新市民“集中上网”,建立产业集群经济活动“数据库”,银行机构配套提供“供应链+订单”“供应链+流水”等供应链金融服务。

以沙县小吃为例,福建银保监局推动打造全国性沙县小吃数智化平台,目前,已推动沙县农商行、沙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完成全国性沙县小吃数智化平台一期建设,选取杭州、深圳、上海、福州、广州等5个地区作为试点,链接约0家主要小吃配料供应商、0家小吃门店及物流企业,共享厨仓存货、订单情况、物流配送、资金结算、营业报表等数据,将日常经营活动数字化,实现信息流、现金流、物流“三流合一”。银行机构根据“物资流”“现金流”推出“线上集合贷”,配套创建“新市民远程金融服务中心”,提供远程调查、电子签约等服务,实现“在他乡也可获贷”。目前已初步为1余名沙县小吃经营业主提供1.45亿元纯信用信贷支持,有效缓解资金周转压力。

三是从覆盖面、契合度、便捷性多角度发力,破解保险触达率低难题。覆盖面上,福建银保监局指导推出“八闽保”“惠闽宝”等保费低廉、不限年龄的定制型普惠医疗保险,部分产品不与户籍挂钩,累计覆盖全省24.8万人次,赔付支出万元。契合度上,针对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市民集聚群体,指导推出“安业保”“骑手保”等意外伤害险和医疗险,创新“按日投保、随工随投”的灵活投保方式,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便捷性上,针对新市民异地业务办理难问题,推动实现保险客户信息修改、缴费账户更改、生存金领取、理赔报案等业务线上办理,同时提供事故地机构上门查勘等服务。

“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要多部门联合协同发力,近期我们也正在联合多个部门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推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用好金融工具,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助力新市民在城市安居乐业。”丛林表示。

数据显示,十年来,福建银行业总资产增长了2.8倍,迈上十万亿新台阶,银行业各项贷款年均增长1.5%,保险业赔付支出年均增长1%。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26%和19%;今年制造业贷款增速25.8%,创下近年最高水平。保险业总资产增长了2.9倍,保险密度从元/人上升至元/人;大病保险和职工补充医疗保险覆盖00余万人;长期护理保险覆盖万人;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从十年前的亿元增长至亿元。

陕西:推出“苹果贷”等特色金融产品

“陕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老区遍布全省,全省区县有7成都是革命老区,所以说无论是支持‘三农’还是助力乡村振兴这些工作,在陕西都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和更加沉甸甸的责任。”陕西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黄晋波表示。

在乡村振兴方面,黄晋波介绍,陕西银保监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扭住特色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积极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增加对带动脱贫人口比较多的产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辖内银行机构推出了“苹果贷”“生猪贷”“木耳贷”“茶业贷”“新社区工厂贷”等50多款特色化的信贷产品,辖内保险机构也推出了苹果、设施蔬菜等余款特色的农险品种。截止到今年6月末,陕西省的革命老区县各项贷款余额近万亿元,保险保障金额.9万亿元。

黄晋波指出,陕西的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等一系列产业为老区人民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现在陕西的苹果、猕猴桃产量都是全国第一,延安、照金等很多革命老区成了网红打卡地。

在民生领域,陕西银保监局还指导银行机构助力老区改善交通、饮水、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比如说国开行陕西省分行就通过直贷等模式重点支持全省革命老区基础设施项目,信贷规模超过了亿元。农发行陕西省分行重点支持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建设,6月末贷款余额近亿元。陕西银保监局督促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助力兜牢民生底线,防止老区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返贫,在榆林佳县、安康汉阴县等革命老区落地防贫保项目。同时还鼓励信托业设立慈善信托,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

过去十年,陕西省银行业和保险业取得哪些成绩?黄晋波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予以说明。

十年间,陕西银行业保险业服务质效显著提高。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贷款持续快速增长,近几年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度累放超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度累放超过0亿元,69万农户得到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资金支持。全省产业链核心企业总体信用支持余额1.2万亿元。陕西自贸区区内各项贷款余额超过1.6万亿元。

十年间,陕西银行业保险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银行保险机构和网点增加了家,全省的基础金融服务实现了村级全覆盖。银行业、保险业资产规模分别是十年前的2.7倍和.6倍,各项贷款余额4.7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保险深度由2.5%上升到了现在的.92%,保险密度由97元上升到了现在的2元,保险业赔付支出年均增速15%。

十年间,陕西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化险深入推进。65家农信社改制重组为农商行,西安银行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在A股上市的银行。同时,陕西作为全国车险改革首批三个试点的省区之一,率先启动改革。目前车均保费已较改革前下降近50%,累计为全省车险消费者节省保费支出亿元。大病保险服务项目已覆盖全省多万城乡居民。

在推进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方面,陕西银保监局近十年来累计处置不良贷款亿元。法人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多亿元,风险抵御能力持续提升。清理不规范保险中介机构家。机构改革以来,累计处罚银行保险机构余家次,处罚金额超2亿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