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晓霞王灵玲通讯员郭维王野

巍巍长白山,见证着肥沃黑土地的沧桑巨变;浩浩松江水,聆听着时代进步的强音新曲。

作为粮仓重地,吉林省粮食产量稳定在亿斤以上,玉米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商品粮率居全国首位,“吉粮”正丰富着中国百姓餐桌。盛夏7月,玉米拔节而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宏阔画卷正在铺展。

筑牢防线共扛粮食安全重任

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纬度高、光照足、气候湿润,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和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望天田”变成“放心田”,也有气象部门发挥科技硬实力、趋利避害的一份功劳。

在梨树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大田实景监测仪、土壤水分自动站、区域气象站等现代化建设硬件设备遍布田间,实验地块的空气温度、湿度、降水量、土壤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梨树县气象局副局长王野介绍,气象部门大力支持卢伟合作社的秸秆覆盖技术研究,为其提供农田气象观测设备,送上最新的天气信息和灾害预警产品。梨树县局在省气象局指导下,强化与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合作,建立黑土地农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保护黑土地的绿色种植技术“梨树模式”提供数据支撑。

吉林气象部门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将“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落实到黑土地上,防范化解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助力吉林省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稳住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吉林省气象局出真招实举,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趋利避害、延伸为农气象服务的维度。

监测预报力求“精”处发力,聚焦作物全生育期长势和土壤墒情监测,气象部门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应对保障能力,不断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评估体系,主动融入全省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警信息发布、风险防范和灾害应急管理四大体系。

人工增雨是防旱抗旱“硬核”手段。全省“运-12”增雨飞机、部火箭发射架、门高炮、17部地面增雨燃烧炉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担当”,实现人工增雨作业覆盖面积超17万平方公里。吉林省气象局充分发挥东北区域人影中心的作用,早抓早准备,协调高性能增雨飞机,推进立体化、规模化、跨区域作业,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守护吉林粮食生产“稳定如常”。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气象保障工程紧锣密鼓推进。全省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横向联合聚力,省市县气象部门纵向联动配合,专家走进田间地头“问诊”交流,制定服务“套餐”。在“防”上下功夫,病虫防治工作前行一步,为把口粮切实装进百姓的饭碗里提供气象“引擎”,让“希望的田野”更有希望。

厚植“优势”共绘大美吉林画卷

东部长白山区林海莽莽,中部平原沃野千里,西部水草丰美……在白山松水间形成天然的生态屏障和自然天堂,成为铺展在吉林大地的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吉林气象部门立足省情构建生态气象新格局,大力推进生态气象服务:不断加强生态系统气象灾害防御和生态保护修复、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监测能力建设,建立生态气象综合监测体系,推进基于重点景区的冰雪旅游气象指数研究、旅游气象服务产品研发和旅游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助力共绘“蓝绿交织”底色,擦亮冰雪、雾凇金字招牌。

据省气象局生态气象环境综合评估,年全省生态气象质量持续改善,陆地植被生态环境为多年来最佳。而最新一期《吉林省陆地植被生态治理气象评估报告》表明,年春季吉林省西部草地植被生态气象质量优良,优于历史同期水平及年同期水平,西部地区植被生态环境处于改善阶段,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吉林生态环境与气象部门建立并完善了空气质量日会商制度。环境气象业务系统顺利实现与生态环境部门有效对接,两部门及时交换共享气象数据、空气质量数据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让气象数据在生态领域焕发新价值。目前,该系统新增了大气自然净化能力指数和大气环境容量指数等新静稳指数的应用,省级和市州级气象台可开展7天环境气象预报。

东部森林防火和林业生态保护、中部粮食生产和黑土地保护、西部农业抗旱和生态环境修复……面对需求,空地一体化的协同作业从早期以气象灾害防御为主,拓展到当下云水资源开发、森林草原防火等多领域。近年来,全省气象部门重点对长白山和查干湖等生态功能区、向海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开展常态化的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作业区范围内的水资源得到补充,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的作用日趋显现。

如今,全省生态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已经擘画蓝图,围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和吉林省东、中、西“三大板块”绿色发展统筹谋划,聚焦冰雪旅游舒适度指数、吉林冰雪旅游气象服务日历设计规划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为持续提升吉林大地“颜值”厚植气象优势。

尽锐出战共聚脱贫攻坚合力

从长白山麓到西部瀚海,全省15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在助力吉林省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省气象局党组带领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深度融入精准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高擎“趋利避害、减灾增收”旗帜,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气象新动能。

地处边陲,“木耳之乡”汪清县山多地少、无霜期短、积温低,始终难以发展大规模集约化农业,是国家级贫困县。汪清县气象局利用“三农”财政专项,抓住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等契机,因地制宜开展黑木耳气候品质评价,提升品牌附加值。

聚焦关键,全省逐步实现贫困县区域自动气象站全覆盖、完成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计量检定,建成了乡镇全覆盖的气象灾害监测网。依托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8个国家级贫困县气象台站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成立了农业气象专家联盟。

直面问题,气象部门集中力量提升贫困地区人影作业能力。

目前,全省气象部门8名“第一书记”驻扎各贫困村,48个驻村工作队深入贫困村,名气象干部有力参与,向帮扶村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智力扶贫发起全方位总攻,防止出现“短期脱贫”后“再返贫”的现象。

眼下,北方进入“七下八上”主汛期,全省气象部门将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吉林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同时,聚焦老难题和新挑战,认真谋划“十四五”发展目标、思路、举措,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和强大动力,在推动新时代吉林振兴中,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上全面发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