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做法之1:吉林省吉林市大荒地村探索“村企共建”

年,吉林市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5%,城区常住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必要性。长期以来,大荒地村以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单一,村民致富困难。亟需提高稻米产品生产效率、档次和附加值,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主要做法。一是引导规模化流转,依托有合作意愿的大型企业,由村成立的种植企业与农民签订承包地流转合同,以每公顷1.4万元的价格进行流转,租金比市场价格多余元、比农民自种收入多余元。二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把田埂变成耕地,每公顷耕地面积增加了2%。三是实行机械化种植,由合作企业购置台(套)大型农业机械,实现育苗、插秧、施肥、收获全过程机械化,节约了15%的生产成本、提高了18%的单产效益。四是利用温泉资源,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温泉休闲、养生文化、满族风情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达50万人次。

(三)主要成效。一是促进了农户就业增收,吸纳了村95%的劳动力进入合作企业就业,在承包地流转收入之外,农户户均年收入近4万元、人均收入1万余元。二是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建成了31栋农民新居和2栋老年公寓,建设了7条村级公路、1座供热站、1座污水处理厂、9座垃圾中转站、健身广场及篮球场,治理河道余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典型做法之2:安徽省天长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年,天长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6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7%,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思路,全面摸清集体资产,清查集体资源性资产万亩、经营性资产4.5亿元、非经营性资产7亿元。二是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0余万人,发放集体资产股权证书12余万份。三是施行“政经分离、账务分设”模式,不设集体股,将集体资产全部折股量化到人,当年收益的70%用于成员分红、30%作为公益金用于发展生产。四是设立“农权贷”特色融资产品,允许农民以集体资产股权为质押,发放贷款余笔、3余万元。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年底,天长市村级经营性收益达0余万元,比年增长2倍多,村均收益近30万元。

典型做法之3:吉林省梨树县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年,梨树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县域常住人口5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6%,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亿元。

(一)必要性。梨树县为努力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改变因地理位置偏僻带来的农村集体经济落后局面,积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二)主要做法。一是通过收回被占用集体资源、出租村级闲置资源、折股项目资源等方式,推动各类村集体资源变成村集体资产。二是将村集体资产入股至合作企业,形成“合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运作模式,推动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如,姚家村引导企业与村民合股经营,村民以每亩承包地多元租金作为股金,企业在保底支付承包地租金的基础上,以卖粮所得收益与村民按股份比例分红,并将30%的利润用于扶持村集体经济;姚家村盘活原砖厂余亩废弃地,引入企业投资4万元建设规模化养殖场,解决50余名村民就业问题。

典型做法之4:山东省威海市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

年,威海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必要性。长期以来,威海市存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度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缺失、生产成本偏高、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难题,亟需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主要做法。一是在40余个涉农乡镇(街道)设立镇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在2个行政村设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站,择优筛选专业服务组织入驻。二是由村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余家,组织劳务输出、自主经营土地,推动承包地流转率超过60%(规模化流转土地超过3/4)。三是对农业技术专家及人才等给予奖励补助,吸引其入乡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

(三)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威海市农民就地就业达15万人次,农业标准化生产占比达75%,每亩土地节约生产成本元;发布涉农地方标准近项,培育知名品牌30余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