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将于6月7日至6月9日在山西平遥联合举办首届非遗影像展,集中展示近年来非遗社会记录和抢救性记录方面的成果,通过影像手段让人们了解和认识非遗。
00:59宣传片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遗影像展入围影片
今天,手艺君继续从感官着手,和大家分享本次入围的一些优秀记录片,一起看见非遗、聆听非遗、触摸非遗、品味非遗。
看见非遗
传承第二季
第2集《绝技》
纪录片《传承》第二季,记录了古老传统技艺,并展现中华民族传承的力量。
第2集《绝技》主要表现非遗文化中的各种绝妙技艺。在中国的非遗文化中,存在着各种绝妙技艺。这些民间绝技之所以绝,是因为人依靠着自己的身体与智慧,实现了技艺的至高表现,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集所表现的五个非遗项目:鄂温克族驯鹿习俗、麻山绝技、里下河渔具渔法、乐清首饰龙制作技艺和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都是非遗传承人身怀的绝技。是祖先留下来、本人几十年磨出来的,并非一日之功。绝技未绝,继往开来,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了不起的匠人3
《拜见师父大人》
《了不起的匠人》以“匠人”为切口呈现瑰丽的东方文化,前两季全景展现了惊艳的东方器物与技艺,第三季不再满足于对传统器物技艺的表现,而尝试去诠释东方文化里更深层次的“师徒关系”。选题也更为多元化,北至山东年画,南至台湾花艺;古至东阳竹编,新至香港霓虹灯,东方师匠技艺的定义被大大延展,各行各业的“一代宗师”将以传奇性的师徒故事颠覆观众对“师匠”的定义想象。
中国文房四宝
第1集《博采》
五千年的沧桑岁月,沉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就了无数璀璨夺目的惊人发明。其中,有“文房四宝”之称的笔墨纸砚,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变迁,培养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情怀,也为中国书画艺术在世界艺林独树一帜,创造出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片依据历史、情感、文化、现实四个维度,反映出文房四宝演进的历史脉络、蕴含的丰富情感、厚载的文化传统和纷呈的现实生态。
功夫少林
第一集《绝学》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作为中国功夫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影响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功夫派别,而且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摄制组第一次深入少林寺内部,完整、详实地记录了少林僧人不为人知的习武、修禅、制药、比武、隐秘修炼功夫绝学的生活图景。给观众揭秘一个游客无法看到的“藏着的少林寺”。
聆听非遗
戏梦关东
——东北二人转民间老艺人档案
年,缘于一次偶然的机缘,摄制组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些苍老的身影,和古老、纯朴的故乡腔调;于是从这一年起,他们从长白山脚下出发,试图在中国东北的城镇和乡野之间,寻访到更多的民间二人转老艺人,用平凡的影像,去追忆“二人转”里的关东乡情,去记录这群正在老艺人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戏梦交织的悲欢往事。
巴山背二歌
三千年前,在四川省巴中市大巴山深处,交通闭塞,山里运出和运进的货物都需要人力背运,这些背运货物的人就是“背二歌”,大巴山山高路陡,进出大山走路要几个小时,难免疲惫。为了让大家打起精神来,人们在路途中打杵歇气,会唱起山歌来,“巴山背二歌”就在那样的环境下诞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山里也修了路,人们不再步行进出大山,加之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唱山歌的人就渐渐少了。如今,大山里只有老人们会唱山歌。今年,大巴山里将要修建水库,大家就都要搬家了,孕育“巴山背二歌”的摇篮将淹没于水库之下,为了把“巴山背二歌”传承下去,年过古稀的陈治华老人在做着最后的努力。
宜昌薅草锣鼓
纪录片《宜昌薅草锣鼓》是人类学理论与纪录片创作嫁接的尝试,它对长江三峡地区农民互助合作劳动的制度——“换工搭伙”、以及服务于这一制度的管理工具“薅草锣鼓”进行了田野调查、搬演记录和研究阐释;揭示了民间艺术与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互相依存的内在关系;展现出随着技术变迁(除草剂取代人工除草),换工搭伙制度解体及薅草锣鼓衰落的脉络。在当代剧烈的社会变迁中,“薅草锣鼓”这一乡土社会的“百科全书”、音乐博物馆,终于成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片拍摄中关键艺人意外死亡,更突显了抢救工作急迫性、记录影像的珍贵性。
触摸非遗
手造中国
这是一部通过手造瓷器去展现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纪录片。本片根据成瓷的主要工序的特性,从每一个手工瓷匠人身上,提炼出了中国人身上流淌着的文化基因,它们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手艺的专注、执着和热爱,是对成败得失的淡然,是对薪火相传的笃定。当快捷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切的标准,当迅速抵达财富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成功范式,还有这样一些人坚韧执拗地几十年如一日只为做一件事情。那些繁杂,枯燥的手工制瓷工序,那些为一门手艺耗尽毕生的匠人们为我们构建了与此截然相反的世界观。
《手造中国》前后摄制历时三年,主创团队走访了景德镇手工瓷工匠近百人,以制瓷工艺流程为线,以制瓷工匠的日常生活为主体,讲述了一个关于“手造中国”的故事。
片纸
在奉化棠岙村,清澈见底的泉溪江穿村而过,远近闻名的棠岙竹纸就产自这里。袁恒通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棠岙纸制作技艺传承人。随着机制纸业的兴起,手工纸坊纷纷歇业。如今,村里仅剩袁恒通一人,成为棠岙造纸的最后守望者。
每年5月到7月,是采收造纸原料的最佳时节。从一棵竹子变成一张竹纸,需经过原料堆沤、捣踏、打浆、抄纸、晒纸等72道工序,整个过程长达3、4个月。
黄金之纱
用个体生命照见大历史的方式,挖掘一件国际高级定制服装背后,中国人的制造王国。以“黄金之纱”的制造过程为线索,让“黄金之纱”的制造者们逐一亮相。
讲述在“世界工厂”的大环境下,中国广东,依然保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虽默默无闻,生存在行业的最底层,但都身怀绝技。正是毫不起眼的他们,秉承传统,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制造出世界最昂贵的丝绸之一——香云纱。
品味非遗
中江挂面
南米北面,是中国人习惯的饮食结构。我们通常认为,面食并非南方所擅长,但四川德阳的中江县却是一个例外。
在这个以稻米为主食,深处丘陵地带的县城,挂面竟然成了当年供皇帝食用的贡品。中江挂面洁白似玉,细如发丝,直径不足1毫米,但如此细的面条却非常柔韧,久煮不糊汤。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些面条全都是手工制作完成。时至今日,当地依然沿用着这古老的制作工艺。
诗人、美食家二毛,十几年来,一直深入田间村镇里寻找美食。他认为,真正的美食在民间。这一次,他来到了四川德阳的中江县,探访制作工艺犹如活化石一般的中江挂面。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第1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
茶,是一门功夫。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白茶、绿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
本草中华
第1集《相传》
影片以轻松趣味的基调呈现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华本草,讲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本草故事,寻访与中药有着深厚情感和羁绊的人物,展现他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探究根植于中华文化中的生存智慧。
无论是“会跑”的人参,还是奇迹般相遇的冬虫夏草,总有一些与本草有关的传说,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绵延千古。这些传说中的本草究竟源自何方,又因何能历经一代代的传承,成为深埋于中华文化的传奇?且听《相传》,从源头娓娓道来。
▼
附:非遗影像展影片展映安排
/图文素材来源:非遗影像展组委会
手艺君综合整理编辑
回顾阅读
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
留住婆娑夏布
等风来,放风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