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脸城,用蒙古语叫阿拉木图城,翻译过来是有梨树的城。偏脸城的城址位于梨树县城北部,白山乡岫岩村白山咀子山岗南坡。南临昭苏太河,北依白山丘陵。在辽代叫奚营或九百奚营,在金代叫韩州,因此梨树又名古韩州,是辽金时期南北的交通要道。偏脸古城平面呈方形,城垣夯土板筑,夯层厚10~15厘米,周长米,东墙与西墙,南墙与北墙,大体平行。东墙长米,城门南侧毁圮约40米,北侧保存较好,最高处达6米;南墙长米,大部分已毁圮,残墙最高处仅2.5米;西墙长米,保存完好,最高处达7.4米;北墙长米,最高处7米。年05月25日,偏脸城城址作为辽至金时期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偏脸城碑

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年)在位期间昏庸无道,宠信奸臣。在金兵压境时,将皇位传于长子宋钦宗赵桓(年~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年),金兵兵临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在抗金将领李钢、种师道召集20万救兵欲与金兵奋战之时,宋钦宗派人与金兵议和。闰十一月,金兵攻克汴京,宋钦宗上表请降。靖康二年(年)二月,金太宗吴乞买下诏废宋徽、钦二帝,贬其为庶人,北宋灭亡。四月初,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先后押解徽、钦二帝及王族、宫眷北归,抗金的爱国将领称之为“靖康之耻”,朝中议和的大臣则称是“二帝北狩“徽钦二帝往来三次徙居于中京至上京、上京至韩州、韩州至五国城,曾经三次途经偏脸城,并在此暂住。

宋微宗

年6月份,一件带有铭文的古乐器“大晟编钟”,在梨树县古偏脸城东南4-5公里远的昭苏太河河床内挖沙子时被挖出。当时梨树县文物管理人员对此地进行了勘察,并没有发现房屋遗址或其它历史足迹。这件“大晟”编钟系青铜铸造,铜质一般,形式古雅,通体蟠虺纹,精美细腻,有锈斑,有裂痕。形状为椭圆形,身高21厘米,全高(编钟顶部铸有的双钮已断去)不祥。口径最宽处19厘米,扁处13厘米,形体具有明显的春秋时间纹饰特点。正面喑铸有阴刻篆体“大晟”二字,两侧分别以钜形间隔,铸3行*3件乳钉,乳钉纹饰精美。背面正中铸有阴刻篆体“太簇中声”四字。两侧图案同上。铜唇边缘处有一行小字刻款,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大晟”是宋徽宗创制的音乐机关“大晟府”的标记。钟上篆体“太簇中声”四字,意指音律高低。中国古代的七声音阶,为雅乐音阶,这是七声音阶中最古老的一种,又称之为古代音阶或正声调,它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偏音”而构成的。所谓“偏音”是正音的对称,

大晟编钟如果是宋代所制,何以具备春秋战国时代的特点呢?宋徽宗其人知音好古,在制作大晟乐时,十分重视古钟的搜集和研究,不但注意造型,并且深入到韵律和声的试春天考定上。大晟编钟的铸造,就是当时瑞州(今江西高安)出土的一件乐钟做样模铸成的。这件瑞州乐钟有铭文,“验其抱识、乃宋羞公时”。宋徽宗原是以瑞亲五继承帝位的,他觉得“瑞”、“宋”二字,是他作皇帝的征兆,所以使用这口乐钟作为铸造大晟乐的标准。大晟编钟之所以具备春秋铜钟特点,原因即在此。

在铸造铜工艺并不发达的北宋,为什么能够铸造出这样精致而又合乎古代传统的乐钟呢?其一是“大晟府”制造所和“铸造泻务”是中央官工厂,它只求铸造件质量好,而不计成本高低。另外与宋徽宗搜集研究这门“古器物学”也有很大关系。大晟编钟”究竟是怎样流落到梨树县的呢?是同徽、钦二帝一同“北狩”至此,还是单独被人从偏脸城中盗藏丢弃?至今还是个谜。

大晟编钟

年11月5日,偏脸城发现古井,据介绍,偏脸古城内一农户拉玉米秸时发现地面塌陷,马上报告了他们,县文物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进行了勘察,初步确认是一口古井。

这口井是直接凿挖而成,估计工程量较大。现场清出大量回填土,并非淤泥。出土物品有瓦当、条砖、青石、陶瓷片、宋代钱币,还有少量的动物骨骼。当清理9米深时,遇到了井口脱落的多块青石,继续挖掘有一定困难,估计井深在15米以上。

古井井口为青石砌成,低于地面1米。上口直径为0.8米,2米以下直径为1.4米。井壁为青砖,呈圆筒形,井壁的青砖上留有多处绳索磨痕的深沟。这是偏脸古城内首次发现古井,文物专家们初步认定古井建于辽金时期,至今已有多年。

偏脸城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辽金时期为咸平府韩州属地,天徳二年(年)州治所从八面城移至偏脸城。当时的梨树县境是辽金政权统治下的腹心地区,也是交通要冲,这就必然留有包括古井在内的大量历史遗存。

水乃生命之源,井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饮用水。随着岁月的变迁,古井已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中,再难觅其踪迹。遥想当年,我们的祖辈们每天就是从这些井里,汲起一桶桶清泉,曾经滋润着一代代人,也足以证明了偏脸城当年的繁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