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湖广熟,天下足”“天府之国”“鱼米之乡”……曾经,这一系列极具安全感的称谓,是国家粮仓满溢的重要保障。产自南方的五谷,除满足当地人民之需外,还通过京杭大运河等通道一路北上,给人们生活的丰足和美构筑起坚实的基础。

不知从何时起,南粮北调悄然淡出了历史舞台。不仅如此,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还出现了大反转,北方成为全国粮仓,北粮南运成为主角。

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当今的产销布局是否合理?要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量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有哪些对策?

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新华社发

粮食主产区:抢农时,多产粮

谁来养活中国?

答案就藏在丰沃的土地里。

夏管时节,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高级工程师余捷心情振奋:“今年真是天时人和!”庄稼刚种上,雨水就如期而至,黑土地上的作物吸吮甘露,长势喜人。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亿斤(万吨),全国产量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是黑龙江、河南、山东,3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30%左右。其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为.7万吨,播种面积.3千公顷,均为全国首位。

也正因如此,黑龙江被誉为全国“大粮仓”。作为粮食主产区之一,东北粮食源源不断地通过运输自北南下,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黑龙江的商品粮占了全国商品粮供应量的一半,调出粮食的能力比较强。”余捷言语中透露着自豪。

不过,与南方独特的资源禀赋相比,东北黑土地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例如,气温偏低、水资源不够丰沛等,南方作物可以达到一年两熟或三熟,但东北一年只有一熟。

这些条件,是否会制约粮食产量?

由于这些年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增加,抢农时、增产量、提品质成了常态,余捷对保稳产保供应充满信心。

例如,应对低温天气就有妙招。“以前种水稻是放到棚里直接育秧,因为气温不均衡,一般需要10天左右。现在增加了一道工序,在暗室恒温舱的无杂菌环境里育秧后,再到棚里长苗。由于温度升高,从播种到出苗一般只用48小时到72小时,整个生长期能往前赶十天。”

除了用技术来克服低温外,还有全球变暖带来的有利影响。6月,余捷到一些农场调研时看到,原先只种大豆的低温旱作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科学技术手段的改进,开始播种玉米,并且品质也不错。

此外,通过格田改造增建高标准农田,并运用机械化和智能科技,令北大荒集团这个粮食生产的“国家队”,用占黑龙江全省1/5的耕地,生产了超过全省1/4的粮食。

“现在,北大荒一季熟相当于南方两季、三季熟的粮食产量。”余捷说。

北大荒还成立了农业服务公司,从种子、化肥到耕种,从全产业链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提升标准化水平,目的就是让黑土地产出更多优质的粮食。

在自然形成的格局中畅通通道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形成了13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北方有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东、河北、内蒙古7个省区;南方有安徽、江苏、四川、湖南、湖北、江西6个省区。此外,还有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等不同的粮食功能区域。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条件下,南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都更适合于农业生产。黄淮海流域到长江流域,降水量大,地表水资源非常丰富,这些地方本身又是水稻的发源地,已有1万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才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表示,因大运河的问世,南粮北调有效解决了南北地区资源的需求与供应问题,这也是古人对于自然条件的适应和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在华东和中南地区,一些原本以农业为核心的地域腾飞起了我国最早一批乡镇企业。当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更多服务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产业结构也相应调整;随着原来种粮的地方不种粮或少种粮,粮食生产基地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变暖和农业技术发展,原来不适合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大量荒地被开垦成农田,北方地区变为粮食主产区,北粮南运的格局也自然形成。

如今,北粮南运已成为稳定粮食供需平衡的大动脉。全国政协委员、民革辽宁省委会主委温雪琼则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