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秋收已接近尾声。日前,在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华乡顺利村,“新华视点”记者看到,地里的大豆已完成收获,刚刚深翻、深松后的新鲜黑土在阳光下油黑发亮。
今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守护好每一寸黑土地。
东北地区如何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记者在秋收一线展开调查。
秋收与护土同步,给黑土地吃上“营养餐”
记者在顺利村看到,正忙于秋收的种植户们采取深松、翻地、旋耕、耙地、起垄、秸秆还田等多项保护性作业措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土壤结构,为来年耕种打基础。
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华乡顺利村秋整地作业现场。新华社记者黄腾摄
“这片黑土地养育了我们,不能光种地不养地。”站在地头的顺利村党支部书记徐广德说,“现在强调种养结合,我们都注意把秸秆粉碎还田,对黑土地深松、深翻,让土地好好透透气。”
黑土地之所以“黑”,是因为覆盖着一层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质,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适宜耕作。
在黑龙江省北安市革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大型玉米收获机正在作业,玉米棒子被收入舱内,地上留下一层被粉碎的玉米秸秆,远远望去如同给黑土地盖上一层被子。
“过去收获后都是将秸秆烧掉,现在用保护性耕作方式,秸秆全量还田。”合作社理事长李富强说,今年玉米亩产比去年高出一二百斤。这说明土壤肥力不减,养地有了效果。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人们采用“梨树模式”耕作,即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为核心保护黑土地,既减少了土壤的风蚀和水蚀,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今年,吉林省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万亩。
在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土壤化验实验室,从田地里采集的一份份黑土摆了满满一地。这是前几天秋收结束后,农技人员从地里采集的土样,待晾干、磨成小颗粒后,土壤成分化验工作即将展开。
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土壤化验实验室里摆在地上的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土样。新华社记者黄腾摄
“通过给黑土地‘体检’可以掌握土壤真实情况,根据结果规划明年春耕施肥,‘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给黑土地吃上‘营养餐’。”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李海成说。
“原来一直用农药,现在我们种地施用有机肥。秸秆粉碎后翻到地里,地变松软了,透水透气性好多了,土地肥沃了。多年没见到的蝈蝈,现在地里又有了,野鸡、野鸭也变多了。”黑龙江省依安县田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付对黑土地质量的变化深有感触。
全面开展保护:完善立法、改变耕作方式、工程综合治理
今年春耕之际,黑龙江省绥棱县九井村党支部书记蒋庆财多了一个新头衔——田长。他的任务是对遏制耕地“非农化”、打击盗采黑土、秸秆还田等政策措施进行广泛宣传,让村民了解到守住黑土就是守住“金饭碗”。
有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年至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黑土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开垦者。“插双筷子能发芽”的黑土地被开垦成良田,东北大平原从无人知晓的“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然而,由于开垦以来东北黑土地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重用轻养,土地肥力长期透支,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黑土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这给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挑战。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显示,近60年,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每千克土壤中,平均有机碳含量每10年下降0.6至1.4克。
近年来,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出台了保护黑土地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将每年5月25日所在周设定为黑土地保护周。今年6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这是从国家层面首次就保护黑土地立法。
种养结合,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保护措施,建立黑土地长效保护机制……近十年来,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逐渐成为共识。
此外,推进侵蚀沟综合治理,也是东北地区保护黑土地的重要举措。
“今年大豆平均亩产大约斤,多亏这几年的侵蚀沟治理,保护了黑土层。”站在地头,拜泉县三道镇战斗村党支部副书记赵金岭十分欣喜。他说,这里曾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侵蚀沟不断扩大。近几年,随着治理力度加强,侵蚀沟扩大态势基本得到遏制。
黑龙江省拜泉县三道镇已被治理的侵蚀沟。新华社记者黄腾摄
据悉,黑龙江计划到年底前完成2.53万条侵蚀沟治理任务,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在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的同时,稳定沟道,增强土地抗冲刷能力。
如今,黑土地保护正取得实效。以黑土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为例,根据多年监测数据,黑土区旱地平均耕层厚度由19.8厘米加深到23.3厘米。
黑土地保护新格局正在形成
黑土地保护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按照黑土地保护法要求,有关部门和地区将组织开展黑土耕地调查,建立黑土耕地档案,把黑土耕地纳入耕地保护红线任务。
当前,黑土地保护依然任重道远。专家建议,进一步健全黑土地保护工作体系,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用科技力量提高黑土地肥力,不断完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长效机制。
今年3月,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黑龙江省进行督察反馈,占用黑土耕地违法案件仍有发生。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院长刘杰建议,进一步健全与黑土地保护法相适应的工作体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把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头、基层组织。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等专家认为,要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翻埋还田、秸秆覆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尽快补上农机、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
要依靠科技力量,提升黑土地经济效益。从年3月开始,中科院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开展科技攻关与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已打造7个万亩级示范区,形成主推技术41项,示范推广面积累计约1.7亿亩。(记者陈聪、王建、魏弘毅、黄腾、马晓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