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曝光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5.html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俊薛钦峰刘硕   ◇“两棵树”经过多年发展,依然面临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不强,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农业增产稳产的基础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牢固      ◇虽然是产粮大县,但年梨树和榆树的一般公共预算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只有4亿元和6.7亿元,人均财力水平徘徊在全省中下游。靠当地的财政收入,连基本“吃饭”问题都难以完全解决      ◇粮食稳产增产不能再指望风调雨顺,要靠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科学的耕作方式。摆脱“高产穷县”的困境不能再走传统农业道路,而要走现代农业之路      

吉林省榆树市梨树县春耕航拍张楠摄/本刊      梨树与榆树,是吉林省黑土地上小有名气的两个县(市)。梨树县,据传是因县城附近的偏脸城有一棵粗壮的大梨树而得名,而榆树市得名则源于城南一片榆树林。地处东北黑土核心区、世界黄金玉米带的梨树和榆树,曾以高产稳产成为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守着大粮仓过着殷实日子。      现在,“两棵树”不约而同地面临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压力与困惑。围绕这一话题,今年春耕以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多次深入走访梨树和榆树,与当地干部和群众交流探讨:粮食增产的潜力有多大?“高产穷县”的怪圈如何突破?黑土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这“两棵树”对此有着怎样的思考?      话题一:“不能再指望老天爷吃饭了”      《瞭望》:今年春耕,吉林部分地区又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去年,吉林就曾遭遇几十年一遇的重大旱情,梨树和榆树出现减产,粮食生产遭遇严峻考验。自有统计以来,梨树与榆树一直稳居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前列,榆树还曾连续多年在产粮大县队伍中打头阵。现在看来,产粮大县似乎还无法摆脱“靠天吃饭”,对于“两棵树”来说挑战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梨树县常务副县长王啸:年,梨树遭受严重春旱,整个5月份没有下雨,一些地块出苗晚半个月以上。出苗不全不齐,平均减产两成,个别地块绝收。这次大旱提醒我们,黑土地质量下降,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高产稳产难以实现。“晴带雨伞、饱带干粮”,农业大县要实现高产稳产,就要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好抵御各种灾害的准备。      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武:榆树多万亩耕地,去年受灾面积超过万亩,总体减产约两成。全市各级干部和群众40余万人,出动水车2万余辆,采取催芽坐水补种、营养方育苗移栽、毁种成熟期短的作物等措施全力保苗。如不采取这些措施,减产可能达到三到四成。多年来的风调雨顺让农民习惯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忽视了科学种田对减灾、稳产的重要性。经过去年的旱情,很多农民对科学种田和科学选种更重视了。      榆树市五棵树镇安乐村农民李艳红:去年,村里多公顷土地,近一半因没有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而减产。现在我们农民种地还是靠天吃饭,遇到极端天气依然没啥办法。去年的大旱就像“当头一棒”,一下子让我们清醒了,不能再指望老天爷了,得讲科学,得保护黑土地。今年村里很多农民都开始秸秆还田,搞保护性耕作了。      《瞭望》:大旱打破了人们对产粮大县“稳”的印象。前些年,黑土地似乎不那么“黑”了,并且变“硬”了、变“瘦”了。梨树和榆树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探索,对于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将带来什么影响?      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现在的黑土地,不施肥就不打粮,保护黑土地迫在眉睫。我们从解决土壤退化、秸秆利用等问题入手,研发了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就是每年秋收后,将玉米秸秆直接覆盖于地表,来年在垄间使用免耕播种机直接进行播种。用这项技术保护黑土地成本低、效果好、农民易接受。目前梨树采取保护性耕作的土地达到万亩,超过耕地总面积的50%。      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伟:合作社从年开始尝试免耕播种和秸秆覆盖还田的耕作模式。坚持到现在,玉米抗旱、抗倒伏能力明显变强,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一到夏天,地里蛐蛐、蚯蚓特别多,玉米根系能扎进土壤近一米深。化肥比以前少施20%,仍能增产10%。玉米品质更好,价格也高。      榆树市农技推广中心专家何亚荣: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榆树也在积极探索。例如,增施有机肥,把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堆沤制成农家肥施用到田,培肥效果显著;鼓励农民玉米和大豆轮作,第一年种玉米,第二年改种大豆,通过轮作,作物病虫草害减轻,土壤有效养分增加;进行深耕深松作业,打破耕地坚硬的犁底层,增加有效土层厚度,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到今年底,将有80万亩农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渠系管网覆盖”,智能化水土监测等配套设施也在建设中。      榆树市天宇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丛建:种地这事儿,做到不靠天吃饭就成了。今年合作社大面积铺设浅埋滴灌设施,设施由主管、支管和毛细管组成,水泵一开,自来水就进了地,还能将水溶肥直接输送给作物,每公顷能减少使用固态肥料上百斤。虽然购买浅埋滴灌设施需要一定投入,但能增产,还节约肥料,综合算下来赚头不小。      点评:“两棵树”经过多年发展,依然面临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不强,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农业增产稳产的基础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牢固。一方面,说明农业大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另一方面,推行保护性耕作等科学耕作方式势在必行。但农业大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短板,恰恰也是增产稳产的空间所在。只有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保护性耕作应用,增产、稳产才有潜力。      话题二:“产粮大县”      如何告别“穷日子”?      《瞭望》:“两棵树”因农而生,因农而兴,也应更快更好地因农而富。但根据相关统计,年,梨树和榆树的一般公共预算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只有4亿元和6.7亿元,人均财力水平徘徊在全省中下游。有干部介绍,仅靠当地的财政收入,连基本“吃饭”问题都难以完全解决。粮食高产大县面临财政困境,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梨树县财政局局长李东岩:年,梨树全县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7%。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当前面临的财政困境,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财政缺乏支柱型税源企业,同时,受整体经济和税费政策调整影响,收入规模逐年下降;二是财政支出受工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支出影响增长迅猛,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三是每年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债务负担沉重。      榆树市副市长高洪州:我们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各项事业发展要靠转移支付。目前全市各类农业加工企业余家,大多是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之下对当地的税收贡献十分有限,难以给当地带来财政收入增长,有时还要为企业搞配套设施建设而搭钱。虽然农产品种类丰富,但以“原字号”产品为主的产销结构让榆树仅能收获微利甚至无利可赚。一些优质农产品无法融入更长的产业链,只能直接转化成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价值。      榆树市五棵树镇安乐村农民李艳红:村里普通农户向外流转一公顷土地一年挣元,加上国家补贴多元,再没其他收入,增收基本靠挣补贴。我今年流转了70公顷土地,去掉流转费和种植成本,一公顷玉米就挣块钱,这还得是好年景,稍微遭点灾就不挣钱。我们早就想发展点产业多挣钱了,但是没钱、没技术、没项目,全村就指着这点土地。我们一家三口天天围着土地转,很辛苦,真不如外出打工,一人一年安安稳稳挣个3万块钱。      《瞭望》:农业大县要成为经济强县,该如何转型?梨树和榆树有哪些探索和经验?      梨树县县长郭志勇:就梨树而言,要发挥自身优势,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提档升级上突破。具体地说:在品牌化建设方面,我们正在打造梨树白猪、梨树九月青豆角、辽河大米、绿色玉米等知名公共品牌,提升梨树农业的水准;在农业产业化方面,重点依托酒类企业和白猪屠宰加工等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在基地化建设方面,结合一村一品,在不同的乡镇村,建立不同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榆树市副市长高洪州:榆树的转型升级,要突出自身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的职责定位,发挥产量和品质优势,从根本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在“两区”的规划落实中也可以有进有退,适宜耕作的土地高标准建设高产农田,发挥单产较高的优势。同时,腾出一部分低产土地发展多种经营,发挥更大效益。在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收益的基础上,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改革,鼓励“新农人”发挥规模化经营优势。      榆树市天宇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丛建:现在玉米、大豆价格低,光靠卖粮不咋挣钱。前年我们合作社购买了大豆加工生产线,生产优质大豆油和豆饼。豆饼卖给养殖场,大豆油注册了商标,有了我们自己的品牌。现已形成大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大豆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多公顷增加到公顷,年产吨的大豆全部用来加工,比单纯卖大豆要增收几十万元,效益不错。      点评:多年来,农业大县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面临基础设施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产粮大县要想走出“高产穷县”的怪圈,就必须培育新的增长点,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当前,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和新型经营主体正在“两棵树”涌现,虽然规模不大,数量不多,但发展势头看好。只要沿着现代农业的转型之路走下去,同时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更宽松的发展空间,农业大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一定能够更好更快地因农而富。      话题三:美丽乡村如何实现?      《瞭望》: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两棵树”的自然资源禀赋好,但近些年,水土资源也不同程度遭到污染、破坏,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变化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梨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大海:农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秸秆焚烧等问题,给生态环境包括河流、土地和大气的生态等带来一定影响。在风沙区,常规地块每年每公顷风蚀土壤量达多吨。加上化肥农药使河流水体污染,农村畜禽粪便、垃圾等污染也对人居环境造成破坏。这些都给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梨树县孟家岭镇马家油坊村村民邵力辉:我们村在大山里,几十年前,村子周边就全是矿山,整天放炮,山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山里经常刮沙尘暴,连屋都出不去,到处都是灰,河水也浑浊了。去年,县里矿山整治,村子周边的几十家矿山都停了,破坏的土地栽上了树,河水逐渐清了。      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武:今年春耕期间,榆树出现了黄沙飞舞的景象。近年来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上来的同时,原有一些土地的林草系统却遭到破坏,土地含蓄水源等功能基本丧失,小气候也随之改变。丰沛的水汽被干旱的土地所替代,久而久之必然会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瞭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对产粮大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对此梨树和榆树进行了哪些探索?      梨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大海:我们开展了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创建工作。两年来,化肥农药减量达5%左右,减少了面源污染。通过“五清”(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违)行动,对农村病死畜禽尸体、农药包装物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集中收集和清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通过扶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实现秸秆“五化”(资源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      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繁野:榆树现在对农村垃圾实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机制,做到组设保洁员、屯设垃圾场、村设粪污堆沤发酵场、乡设垃圾中转站。大力推广粪污处理新模式,实现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实现种养业可持续发展。      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村民赵国忠:近几年,我们村建起了多栋果蔬大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今年,我的两栋大棚种植了蔬菜和葡萄,全部使用有机肥,一年收入超过十万元,是传统种植玉米等作物的好几倍。以后还要利用生物防虫等技术,继续扩大绿色农产品种植。      点评: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更是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两棵树”的实践表明,产粮大县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粮食生产有保障,农民和政府收入有保障,生产生活环境有保障。粮食稳产增产不能仅仅再指望风调雨顺,要靠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科学的耕作方式。摆脱“高产穷县”的困境不能再走传统农业道路,而要走现代农业之路;不能一味地索取资源,而要在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给予农业大县休养生息的空间,还生态以优美,还乡村以美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