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中国有超69万个行政村、超万个自然村,如何让如此大规模的村庄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探索出一条条不同的路子出来。乡村如何振兴,农业如何产业化,农村资产如何盘活,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如何增加?一系列问题需要结合各地实际予以解答。

澎湃新闻调研采访了浙江仙潭村、江苏美栖村、吉林孙家屯村、江西进顺村4个不同发展模式的村庄,探寻其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实践,同时专访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以期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参考。

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不仅生产小麦、水稻,还有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吉林省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光能、热能和风能资源丰富,土地平坦,适合一年一季农作物的生长。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四平梨树县纬度高、光照足,再加上肥沃的黑土,种植玉米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孙家屯村,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郭家店镇。原先有多名村民,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往往选择去长春、沈阳、四平务工,再远一点的去北京上海,现在村里常住人口五六百人。村里留下了一些劳动力较弱的老人小孩,土地闲置较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现有的个体小农户分散经营的情况已经不能够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又存在年轻人大量外流的村庄,如何带领留守的村民把日子过好?这不单单在东北,在祖国的西北大漠、西南山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粮食银行、规模种植的模式

眼下正值秋收,孙家屯村的宁浩农场,不断有拉着玉米粒的卡车回到粮库。孙家屯是中国北方大部分村庄的样貌,秋天,未收割的玉米挺立,和收割完成倒下的秸秆,一起交织铺满村庄,漫天枯黄。

秋收时节,漫天的枯黄图彭艳秋“你来的这个时候正是埋汰的时候”,在碎苞谷粒纷飞的农场里,农场主王凤伟的儿子王宁站在皮卡车斗中,对澎湃新闻记者说道。王凤伟年当上孙家屯村的村支书,据他介绍,粮库的仓容是2万吨,秋收的一个多月,每天入库多吨玉米。

宁浩家庭农场的粮库图彭艳秋王凤伟是村上书记的同时,也是宁浩农场的负责人和创办人。年,宁浩家庭农场成立。流转村上农户的土地,随着这些年规模越来越大,如今一年流转土地约公顷,也辐射了周边的村庄,托管土地辖郭家店镇化石山村、石槽沟村、柴火沟村等。年开始,宁浩农场和吉林省中粮集团合作,签定收购合同,中粮为农场提供籽粒收割机,收购家庭农场粮食,同时宁浩和中粮专家团队建立配肥站,在国内领先用复合微生物肥料代替一般优质化肥,改良土壤、增产增收,也一揽子解决农产品出售问题。这种方式是通过现代化的籽粒不落地就入库,来减少环节减少浪费,达到为农户增收,同时中粮也锁定粮源的双赢局面。秋收存量时农户可以先得30%的粮款,其余粮款按卖粮当天的市场同等水分的最高价格结算。是“粮食银行”模式中的一种。

据此前的媒体报道,目前“粮食银行”有五大运作模式:以物换物的“广饶模式”、银企合作的“龙江模式”、三业融合的“太仓模式”、政府背书的“凤台模式”,以及中粮的“粮食银行+”模式。

“过去农村有剩余劳动力,现在没有剩余劳动力,未来国家最担心的不是能不能种好地,而是担心没人种地。所以说未来发展趋势就得是交给合作社、家庭农场这样的新型农业主体。”王凤伟说。

改革开放之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对自己的土地负责,老百姓的耕种热情提高了许多。要想获得更多的粮食,要更卖力的生产。进入新世纪,经济飞速发展,靠种地只能让百姓吃得饱,很难有其他方面的延伸。从事农业生产收入偏低,因此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导致本就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发展后继无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片土地被闲置了下来。

另外一方面,小而散的模式,将成本顶高,农机、化肥、种子等的成本订单规模小导致价格相对较高。个体小农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难以产生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小农户自身资金实力不足,也不利于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使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把个体小农户联合起来,把分散耕地整合起来,投入先进生产技术和良种作物进行生产,并采用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使农产品直接面向市场,以促进农民增收。

在宁浩农场流转的隔壁村的玉米地里,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一排排玉米被玉米籽粒收割机吞进“肚子”。“籽粒直收,这个模式就算我们不做,也是未来的趋势。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靠种地来养家,是不容易的,但规模化以后,现在能致富了。”玉米收割机上带有脱粒装置,收割后经过脱粒装置直接出籽粒。玉米籽粒直收模式是玉米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一次性完成玉米收获过程中的摘穗、扒苞叶、脱粒等操作,和传统的先收棒、后晾晒、再脱粒的操作程序相比,这种作业模式能有效降低总损失率、籽粒含杂率和破碎率。

玉米籽粒收割机正在作业图彭艳秋10月到11月中旬,是秋收时节,但是粮食银行的存储烘干服务,使得宁浩农场在十月一到五月一都要收粮,收那部分自己种粮的百姓的粮。究竟怎么赚钱的?

中粮的这种粮食银行的模式,复制到了内蒙、辽宁、黑龙江等粮食大省。

“4加模式,三千增收,八项服务,种养结合,数字农业”,王凤伟因为带领村民探索出致富道路,省里要为村委盖一个免费的村部。

通过“4加”模式,也就是政府(配肥站)+企业(中粮集团)+农场+农户,用现代农机具减少环节减少浪费。

八项服务,包括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农具、金融、保险等服务。

种养结合,说的就是种的这些粮食也可以直接养牛,这样就有最好的饲料喂牛,牛产生的粪便还可以还田,通过种养结合开启循环模式。东北的黑土地有两种还田方式,一是秸秆,二是动物粪便。

王凤伟说,所谓的“三千增收”,就是保证每公顷土地纯增收30%以上,即0元以上。怎么增的呢?主要是靠降低成本。

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必备物品,这样的采购价格低于散户的采购价格,这是第一个块钱。种子差出二三百块钱,化肥差出六七百元,农药差出一二百元,总的花费能节省。第二是农机,老百姓原来是出棒的,用现代化农机设备能够直接出粒,这样就不需要搭建苞谷栈子,压缩了环节,这是第二个块钱。第三个块钱就是真正浪费的,从地里秋收一直到老百姓想卖这个过程的浪费节约下来了,这部分浪费大约是10%,一垧(1垧=15亩)地就会浪费斤粮食。

简单来说,统一采购降低了必备件成本,机械化的操作,改变了传统收割模式,从田间直接脱粒,不用运回家,不用劳时费力的上玉米栈和进场院而改为进粮库直接烘干保存,又降低成本。

“刚开始中粮提出粮食银行,但那时候是光提出口号还没做,我从年开始给做出来了,粮食银行就包括这些内容,这些内容一点点丰富起来,每年都有新东西往里加。粮食银行还是得有服务的体系。南方和北方的粮食银行也不同,都需要符合当地社会所需要。不符合民情、风俗,也就不符合社会发展。原先的粮食银行,是老百姓把粮食放在中粮集团,就可以拿回来一部分钱,这是最简单的粮食银行,不包括4加模式和三千增收。”

这是为百姓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而另外一种方式,则为百姓的增收致富以及农场的增收都有助益——流转百姓的土地,做规模化种植。

规模化的经营,这笔账怎么算?

王凤伟给澎湃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比如玉米今年的价格约元一吨,10吨玉米就是0元。成本主要包括:10元是流转土地的钱,块钱,是种地的成本,里面有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和种地的环节,这就是元,此外还有利息钱大约块钱,保险费元,这10吨的所有成本是2元。最后卖出去的价格是0元,去掉成本,多了多一点,这样就产生了二次分红。分红的占比是,农户一半,合作社一半。

“得利不是从老百姓那里得利,而是利用现代的农机设备,减少环节和损耗,变相地给老百姓服务了,给老百姓增加收入,规模化之下,百姓和合作社都有钱赚。”王凤伟说。

王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另外,还有补贴。直接补贴是贴给老百姓。粮食补贴,现在给大合作社,一公顷块,最高19万元。合作社因为规模化,可以获得这部分补贴,也是国家鼓励的方向。

加入合作社,农户增收的途径

因为合作社的模式,村里的村民收入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宁浩农场的粮库、烘干塔这块工作,一个月是4-0元不等,和技术工种有关。此外,更多的村民是通过以土地的链接加入合作社的方式。这其中又分两种,与上文的“粮食银行”和“土地流转”,相互对应。

贲丰丽是在年加入的合作社,那时合作社刚刚成立。一家三口人有一公顷多的土地,加入合作社每年可以节省0多块钱,也就意味着可以增收这些钱。

“咱直接脱粒直接进粮库了,这就省个环节。你在家的话,鸡跑狗咬耗子盗的,你这又省了不少”,东北人讲话幽默。一垧地正常能打2万多斤粮食,原先在七八毛一斤,现在价格涨到一块二左右,随行就市,加上加入合作社,省下环节省下成本。

如果加入合作社,化肥、机器、农机具,这些合作社可以提供。贲丰丽站在成片的玉米大地里,给澎湃新闻记者算账,“按当时当日最高价格,你要想结算,当时就给你结算了,如果你不想结算,怕后面涨价现在卖亏了,那就可以按照后面的价格结算,比如说今天是9毛钱,过一个月之后涨到1块3,那就可以按照去了水分的以1块3的价格结算。

如果现在是30个水(水分占比30%),一个棒是七两,正常烘干以后是14个半水,6两左右。存着一个多月,30个水的时候是9毛钱,现在涨到1块3了,咱按现在的水分是14个半或15个水,30减去15还剩15,一个水减1分钱,15个水减1毛5分钱,1块3减去1毛5,还剩1块1毛5,肯定是高过9毛钱的。这样赚的就比之前的多,这可以自己选择。”

农业就是在这样的精打细算中,赚到了钱。收一垧地的粮食,如果租用合作社的机械,大概是-块钱。

相比之下,百姓将土地流转出去,会更加省心。

59岁的范春玉,去城里打工,已经不太被接受,他留在村里。原先是自己种地,去掉农药、化肥、人、种子这些成本,1公顷土地的年收入不到1万元。

年3月份,在一个生产周期开启之时,范春玉加入合作社,将土地流转给宁浩农场。年,合作社开始有分红机制。

“加入合作社以后,咱们家没有后顾之忧,刮风我不管,下雹子我也不管,而且现在解放人员劳动力了,我还上你家来挣钱。”范春玉今年出了大概多天的工,一天的工钱元,一垧地的流转费1.2万元,到年底分红约1万3,一年到手5万多块。

和过去自己种地比起来,一年多了大约4万块。

“随着苞米行情的上涨,不封顶,行情下滑,百姓不下滑”,到了现在这个时节,范春玉要去苞米地里,拾捡机械没有完全收割漏在地里的玉米。

还有一些人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将土地流转出来,腾出劳动力,去周边的工厂打工。“年轻人一点的去四平市里打工,这样的人太多了,每年能拿到流转费还能拿到分红”,范春玉说。而贲丰丽说,全村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加入了合作社,这其中流转土地给合作社的大概占一半多。

未来的规划

暮色中,路过正在搭建的新村部,澎湃新闻记者跟随王凤伟看了他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原种海福特牛,“白脑袋白皮白尾巴”,每头牛耳朵上都挂着“身份证”,显示父母身份,牛正在吃的就是村中地里种的玉米秸秆。

种养结合计划中的“海福特”图彭艳秋“我们这个符合一头牛0块的补贴,怀孕的牛有多个了,还有二三十个没有怀孕,下犊的话下母牛的比例在80%到90%”,这就是王凤伟说的搞种养结合。这些牛从澳大利亚买来,坐船走了1个多月,在天津隔离场又1个多月,加上澳大利亚的隔离场,走了4个多月,来到四平。在原产地时,是18块钱一头,加隔离费购进成本约2.2万元。王凤伟准备将0块钱的补贴让利给养殖户,主要还是为了带动村里的养殖产业,有想买的就买,想买但没钱的,合作社可以联系贷款,只要想养,就可以实现“人均一头牛”。

“大伙现在在观望,感兴趣的很多。相中了就可以牵走”,王凤伟告诉记者,这样的牛到卖的时候,能卖到3万多元,下了犊子的话犊子值1万多。而国家在补贴和保险上,给了规模养殖很大的扶持力度。

对于现在要不要去认养这个牛,“厂子还没建成,养这么些能不能行啊,老百姓感兴趣但是还在观望,不过我们这个书记不调理人(不糊弄人),对他的人品认可,跟着他干,没有啥错”,范春玉说。这种信任,主要还是来自王凤伟原先的一些做法,除了帮助村民找到致富的路子,在基础设施上,也做了很多事情。他当上村书记以后,生产队往北边修了一条路,往孟家岭村修了一条,方便了老百姓出行,另外将村里的有线装了起来,看电视上网,都方便了,“村民可以不出户了解天下大事”,范春玉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