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区之一,是“耕地中的大熊猫”。然而,长期过度耕作导致黑土地肥力严重透支,影响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少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免耕或者少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看似有悖常理,实际上是一种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土地耕作方式,既能保护黑土地,又能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用养结合稳产丰产

眼下东北春耕正酣,万顷良田开犁。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泉眼沟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正在组织农机手播种玉米,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今年合作社种植亩玉米,全部采用宽窄行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保墒好,出苗率高,产量高,1公顷玉米比常规耕作方式提高多斤;整地工序少,作业效率高,降低成本多元。”张文镝说。

张文镝是梨树县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过程中第一批吃螃蟹的农户。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梨树县是全国产粮大县,粮食年产量40亿斤以上。年以来,该县在全国率先扛起加快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旗帜,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示范推广宽窄行秸秆全覆盖还田、均匀行秸秆全覆盖还田、秸秆旋耕全量还田等三种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14年来,梨树县保护性耕作面积从刚开始的亩示范田发展到今年的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符合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垄作,需要翻地动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保护性耕作免耕、少耕,不整地、不灭茬、不打垄,用秸秆覆盖地表,犹如为黑土地穿上衣服、盖上被子,经过一个夏天,秸秆会自行腐烂。这种耕作技术能够减少土壤侵蚀,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培肥地力,为保护耕地、实现稳产丰产提供保障。

东北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坚持用养结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对于实现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年国家在东北三省一区适宜区域全面推行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少耕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力争到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稳定提升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配套农机具要跟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一个短板,就是配套农机具有效供给不足,除了免耕播种机上形成比较配套的农机具外,其他作业环节和技术模式上,都缺乏拿得出手的配套农机具。

“机具质量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关键。”王贵满说。保护性耕作是在具有秸秆或根茬的地块中进行作业,对机具特别是关键机具的性能结构具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免耕播种机,结构比普通播种机复杂,性能要求也较高。

有关专家认为,农机行业必须围绕免耕、少耕、条耕、垄作、秸秆覆盖、种植覆盖物技术模式,加快研发制造出相配套的先进、实用的技术所需机具装备,为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提供支撑。

首先,推进配套农机具研发创新。科研单位、机械制造企业、材料工业企业要集中优势力量,共建保护性耕作装备创新联盟和研发平台。开展高性能免耕播种机核心部件研发攻关,重点突破播种机切盘的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电控高速精量排种器的设计与制造等难题,加快产业化步伐。吉林四平市是免耕播种和秸秆处理系列产品的聚集地,域内聚集了2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秸秆处置利用装备为主体的农机产业链条,产品市场覆盖东北。

其次,要完善标准体系。目前保护性耕作机具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要围绕保障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关键生产环节作业质量,抓紧制修订一批相关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作物特点,优化保护性耕作装备整体配置方案。

再次,要增加有效供给。经济日报记者日前在中国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发展推进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北方)田间日活动、第一届中国北方(四平)农机展销会活动上看到免耕覆盖播种机、深松机、浅松机、秸秆粉碎机、喷雾器、圆盘耙等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农机具,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高端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少之又少。要鼓励免耕播种机等关键机具制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农民购置秸秆还田机、高性能免耕播种机、精准施药机械、深松机械等保护性耕作机具。

各方携手重构体系

保护性耕作技术重构耕作体系,涉及秸秆覆盖、免耕播种、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链条上的每一个技术环节。在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看来,黑土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政府、科研人员、农机企业、农民等方方面面携手努力,共同做好黑土地保护,保护好“中华大粮仓”。

当前,有必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