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黑土地,一望无际的玉米田。
这里是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基地,在充足的日照下,无人机正在为玉米田洒水撒药。
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基地,无人机正在为玉米田洒水撒药。左雨晴摄
黑土,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之一,也是全世界最肥沃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全世界仅有的三大块黑土区,其中之一便是在我国东北平原,这里也是我国“黄金玉米带”分布区。然而,长期大规模的开发和过度利用,造成了黑土层流失、土壤退化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吉林省作为东北黑土地区域的核心地带,近年来全方位开展黑土地保护和培育行动,“梨树模式”应运而生。
近日,“保卫黑土地筑牢大粮仓”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梨树县的田间地头,探寻这一模式保护黑土地的“秘籍”。
为什么是梨树县?
“梨树县的开垦历史较久,最早可追溯到清末,距今有年左右的历史。”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介绍,梨树县位于黑土地的最南端,气候更温暖,更利于农作物生长,有着“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的美誉,因而土地透支退化更严重。
“黑土地退化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变薄、变瘦、变硬。”梨树县县委副书记闫鹤表示,“由于过去过度开垦和大量的使用农药化肥,曾经深达1米以上的黑土,如今变成了只有30公分、40公分甚至20公分厚度,营养越来越少。”
年,梨树县率先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梨树县高家村设立黑土地研发基地,经过13年的联合攻关,总结出适合我国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这就是“梨树模式”。
什么是“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即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技术,包括收获与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施肥、防除病虫草害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玉米在收获后,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秸秆全覆盖免耕5年后,土壤有机质可增加20%左右,减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
“经过多年的秸秆全覆盖,黑土层已经达到50至60厘米,根系能扎到2米。”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青魁介绍说。
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左雨晴摄
除此以外,秸秆覆盖在地表,还能减少风蚀、水蚀。李保国表示,秸秆覆盖的地块每年每公顷可减少风蚀量多吨,抑制了“沙尘暴”的形成,同时对防止焚烧秸秆,减缓“雾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具有明显的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全部秸秆覆盖地块,还能减少水分蒸发和升腾,蓄水保水,相当于增加40-50mm降水。
由于秸秆还田减少了耕作次数,生产成本大大节约,劳动强度也明显降低。据统计,“梨树模式”下,每公顷可节约成本0-元;通过研发基地十年多的定位试验,“梨树模式”一般平均产量比对照高出5%至10%左右。
科技助力“藏粮于技”
“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驻扎在梨树县的研究人员不仅把这句话刻在了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的大门旁,也将这句话真正付诸实践。
实验站里的中国黑土地博物馆,见证了“梨树模式”的研发历程。左雨晴摄
这座中国农业大学与梨树县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农业生态系统实验站,成立于年9月,以我国东北典型黑土为研究基地,通过开展作物及其环境过程的系统监测研究,深入探讨东北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动态特征,为东北平原农业实现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技术体系。
据介绍,自实验站成立以来,每年有50多名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和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长期在实验站从事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
实验站里的中国黑土地博物馆,见证了“梨树模式”的研发历程。左雨晴摄
“这是我待在这里的第三年。”一位刚刚成为博士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土壤学专业的学生,她平时会参与土壤肥力的指标测定,研究如何改善土壤退化等相关课题。而在这里,还有更多像她一样的学生,从气象、生态、遥感等方面研究如何保护黑土地。
她告诉中新网,除了科研项目外,他们还会积极参与“梨树模式”的推广活动。“我们会下到每一个合作社中,帮合作社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或者帮合作社与专家沟通,为他们搭建联系的桥梁。”
如今的梨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重点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县,粮食总产量多年保持在50亿斤以上。“希望能将‘梨树模式’推广到全国,助力落实国家粮食安全。”闫鹤表示。
来源:中国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