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手下可以说名将如云,当时杜聿明也算是老蒋手下一个心腹名将。抗战时打桂南会战、长城抗战、淞沪会战,还曾率远征军赴缅作战。特别是在解决云南龙云问题上,得到老蒋的赏识。但杜聿明与我军打没胜过。
01
杜聿明对老蒋很忠诚,而且很卖力。抗战胜利后,他到东北担任保安司令,认为应该用战争手段解决日本撤走后的东北。杜聿明那段时间很累,而且得了肾病,年3月16日,杜聿明在北平切掉一个肾,就收到老蒋的急令,要求他赶快去东北。
当时杜聿明的伤还没好利索,但老蒋的命令他不得不执行。这次老蒋让杜聿明务必把四平拿下。
当时我方也派了重兵,有10万兵力防守四平。为什么四平这样重要?
四平位置很重要,如果放弃四平,我方就没有谈判的筹码。也只有守住四平,老蒋才能和我们坐下谈。于是四平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一方要死守,一方要拿下,那必然是一场大战。
当时双方都调集了大军,差不多东北一半兵力都集中到四平。从国民党军队来看,老蒋先后调集了10个整编师,一个师就有3万多人,像张灵甫的整编师。而我方的军队,我们的军装都不统一,而且还没有大战的经验。为什么这样说呢?
抗战时与日军作战,不熟悉怎么打坦克。之前在平型关战役时,坦克怎么打,对于我方来说,都是面临新课题。
敌我双方在四平大战时,当时一战四平的副总指挥是马仁兴,此次在四平担任总指挥。马仁兴是冯玉祥的老部下。中原大战后,马仁兴所在部队投降蒋介石,并任参谋处长、师参谋长。
九一八事变后,马仁兴因不满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拒绝打内战,随后他被降为骑兵第14旅第28团团长。七七事变后,他随骑兵14旅北上抗日。年10月,马仁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任28团地下党支部书记。年3月,因为身份暴露,于4月14日率部在河南林县起义,其部被编入八路军师。
马仁兴此时属于吕正操部。此次四平保卫战,林彪也亲临指挥,但他的指挥部不在四平,而是在梨树县梨树镇北街酱园路设立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年,这个指挥部旧址被吉林省设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旧址门口还有上马石下马石。
02
对于四平这次保卫战,林彪不想打。林彪进入东北后,攒下的这点家底不容易。抗战时,东北抗联与日军作战,最后基本被打花了。而林彪进入东北后,慢慢积攒了这些家底,与国民党军根本没法比。林彪很明白,如果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打,根本不占上风,如果硬打损失很大。
林彪不想打,但毛主席却想打。毛主席当时把四平称为“东方马德里”,毛主席这样比喻,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保住胜利果实,二是要像马德里一样,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捍卫。西班牙的马德里保卫战也是打了4次,四平也打4次。无论是巧合还是战略,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战略眼光。
毛主席坚持打,林彪也不得不打。而此时国民党军除了10个整编师拉到了四平,廖耀湘的部队正往四平机动。林彪很明白这是一场恶战,我方将有大量人员伤亡。
在四平有一个制高点叫塔子山,现在四平还有塔子山战斗遗址。作为四平城的一个制高点,如果塔子山丢失,那个整个四平的防御部署都会暴露。因此,必须死守塔子山。这个与辽沈战役的塔山不一样。
03
四平保卫战打响后,我军坚守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防守战十分艰苦,也是我军第一次大规模的阵地战。国民党有空军,飞机轮番对四平我军阵地进行轰炸,我军第一次见识过立体作战。即使当年与日军作战时,日本鬼子也没有这么大规模。现在国民党军动用几十架飞机对我军阵地进行轰炸,其防守难度有多大,懂点战术的人都明白。
但令老蒋和杜聿明不理解的是,我军在衣服不全,装备奇差的情况下,居然顶住了多轮空袭,还有大炮轰炸,以及坦克攻击,并死守了一个月。这场战役给我军造成了严重伤亡,最后塔子山失守。
塔子山失守后,林彪心想这场战役没法打了,四平根本保不住了。林彪预感到,如果再继续打下去,根本不可能守住四平,相当于自杀,于是林彪给央央发电报,请求撤离四平。在中央还没有回复前,林彪下令撤出四平。
四平保卫战以我军主动撤离结束,有资料认为这是败了,其实这场战役十分重要,为后续大规模战役积累了丰富经验,掌握了如何对付国民党军的飞机、大炮和坦克。
四平保卫战,也让国民党军对我军实力有了重新认识,杜聿明没想到我军如此能打,老蒋也怕了,那些国民党军将领通过这场战役心里有都有了恐惧感,并不像之前那样轻视我军。
敌我双方打,如果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比的是计谋与战斗力。而在悬殊情况下,则是综合力的表现,特别是实力弱的一方突然表现出强大实力,实力强的一方就会产生心理反应,这个反应就如化学反应。国民党军的10个整编师,除了美军装备就是德军装备,这在全世界来说都是先进装备。以这样的装备,还依然没有打赢我军,从将军到士兵就有害怕心理,此后再战必然放不开,失败也会接踵而来。
四平保卫战,为辽沈战役积累了经验,而这场战役后,我军此后很好贯彻了“让开大路,占领两侧”的原则。国民党军虽然取得一时胜利,产生了骄傲,也没想到随后三战四平也来了。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