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考察。眼下夏粮已实现十七连丰,早稻有望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的“大头”秋粮正是田间管理关键期。对于当前粮食生产情况,总书记非常牵挂。

东北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又是重要的玉米主产区。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粮食生产,体现了“大国粮仓”在他心里不一般的位置。他曾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考察。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矢志奋斗的质朴心愿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饥荒,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字字千钧地指出:“这些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

看似平凡的一把麦子一碗米、一个玉米穗,在他心里有着特殊的分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在学校住校,吃的也是很差的,晚上只能喝汤,叫做‘保证七分饱’。‘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到农村插队,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真是‘三月不知肉味’。那年冬天,家里寄来几块钱,我和同窑洞居住的同学买了几斤石槽子里冷冻的猪肉,回来还没烧就把肉切成片吃,那味道真是鲜美!后来我们说别再吃了,再吃就没得煮了。这种穷日子我们都是经历过的。”

今年两会期间,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年艰苦的知青岁月,也是感慨万分。他说:

“我当了六七年农民,那个时候我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

老百姓当时给了他三个答案:第一个目标,不再去要饭,能吃饱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个目标,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纯粮食;第三个目标,当时是高不可攀——“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从那时起,让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便成为青年习近平矢志奋斗的质朴心愿。

年5月23日,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如今,人们关于饥饿的记忆已经远去。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吃饱饭已不是问题;而对于大国当家人来说,每天14亿张嘴要吃饭,“米袋子”装得够不够、好不好、价格稳不稳,这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麻痹松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是有很强忧患意识的。他曾深刻指出:“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

年6月10日,在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马会村,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特殊之年的“不误农时”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促使粮食问题受到全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