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而细腻的笔触,有流量接地气的现场直播,屏端与网端的实时互动,一篇篇优秀作品讲述、挖掘黑土地保护的精彩故事,一组组写实镜头聚焦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有力举措、进展成效和成功经验,彰显吉林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不断推动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决心斗志和喜人成绩。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一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四平市委等联合主办的“保卫黑土地筑牢大粮仓”网络主题活动在梨树县启动。4天时间,29家中央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和省内新闻媒体的50多名采编人员组成的采访团一行,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先后深入四平梨树、白城、松原、长春,走进田间地头、企业、社区,感受黑土地上发生的喜人变化,见证黑土地上人民的幸福生活。“梨树模式”,为黑土地加油沃野千里“青纱帐”,滚滚绿浪藏丰粮。盛夏时节的吉林大地,满目葱绿,生机勃发。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无人机在低空喷洒作业,田间的“气象哨”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将数据实时传输回黑土地(梨树县)保护监测指挥中心。采访团登上高台,站在总书记凭栏远眺的地方,一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面尽收眼底。梨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的松辽平原腹地,素有“东北粮仓、松辽明珠”之美誉。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万亩。玉米是全县的主导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常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亿斤,人均占有粮食、人均贡献粮食、粮食单产和粮食商品率四项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黑土高产丰产的同时却面临着土地变硬、变薄、变瘦的危机。为了实现黑土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从年起,梨树县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院校开展合作,经过科研人员十几年的联合攻关,总结出适合我国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了包括收获与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施肥、防除病虫草害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有效保护了黑土层,这就是声名远播的“梨树模式”。为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梨树县实行“垧贴,秸杆变沃土”的补贴政策,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高于国家推广标准;积极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单元;通过引进黑土地保护综合示范区等项目,让项目落地带动农业发展;组建黑土地干部学院、梨树农业科学院等专门机构,聚集了一批懂专业会推广的专业人才;探索“田长制”模式,让黑土地保护工作在县、乡、村、社都有人抓有人管。一项项措施,在黑土地保护上留下了梨树砥砺奋进的印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方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出“梨树智慧”。目前,我省已有超万亩黑土地采取保护性耕作,占粮食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到年力争覆盖70%适宜耕地。“了不起!‘梨树模式’百闻不如一见。”记者们纷纷用笔头、镜头将这一造福子孙后代的模式记录下来、传播出去。科技赋能,黑土地重焕生机眼下,正值玉米拔节的关键时期,乾安县大遐畜牧场玉米地整齐划一,长长的玉米叶沙沙作响。乾安县地处西部半干旱区,十年九旱,降水量平均在毫米左右,土质多为盐碱土和黑钙土,土壤养分瘠薄,存在季节性干旱、春旱缺苗、秋旱减产的现状。大遐畜牧场党委书记刘子良告诉记者,水分和土壤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年,大遐畜牧场以省农科院为技术支撑,开展科研工作,运用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翻埋还田、浅埋滴灌等农业高产高效技术,将粮食生产和黑土地保护有机结合。长期“干渴”的西部半干旱区土地安上了“水龙头”,土地按需按量“喝水”,重焕生机。玉米水肥一体化种植基地在年已产生丰厚收益,在局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仍然能喜获丰收。“亩产最高达到公斤,创本地玉米单产新高,平均产量比周边农民常规种植模式增产30%以上。”省农科院首席专家刘慧涛自豪地说。薄田变肥田,低产变高产,依靠科技实现增收致富的不仅仅是大遐畜牧场。顶着骄阳,采访团来到农安县陈家店村的示范田,这里玉米挺拔粗壮,长势喜人。在这里农机实现了无人驾驶,操作者通过“云端大脑”与农机进行远程人机交互。“拖拉机上装有传感器,自动驾驶系统连接方向盘上的电机,通过北斗导航系统控制拖拉机行进的路线,比农机手作业更准。”陈家店村党支部书记付升学告诉采访团,村子已经按下了智慧农业的快捷键。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还将在陈家店村推广示范秸秆饲料化养殖牛羊这一技术体系,并重点推广秸秆酶化、混贮等创新性技术,来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利用率,将秸秆转变为有机肥料,进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土壤保育提供技术支撑。有了科技的支持,黑土地保护利用才更有底气。现代农业,为黑土地插上腾飞的翅膀走进镇赉县四方坨子好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水稻基地,成片的稻苗舒枝展叶,一只只小螃蟹正在努力找寻着最舒适的“栖息地”,发出阵阵“窸窣声”……水稻和螃蟹勾画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螃蟹在稻田安家,稻蟹共作的生态农业,令记者们惊叹不已,小小的螃蟹成为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61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614.html